close

20090917 唐宣宗 從'智障人士'到強勢帝王 責任編輯:王佳 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2009/09/1574687.html
20090917 唐宣宗 從'智障人士'到強勢帝王 責任編輯:王佳 華夏經緯網   2009-09-17 15:16:48        
在唐朝的22個皇帝中,唐宣宗李忱無疑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
因為從小到大,他一直被視為“智障人士”。
在整個長安城,幾乎所有認識他的人都這麼認為。
從他出生的元和五年(810年)起,到他登基的會昌六年(846年),整整36年間,他幾乎從未享受過真正的親王待遇。而且當武宗皇帝病危、大明宮的各派政治勢力正在為新君人選展開激烈較量的時候,他卻一無所知地在遠離長安的某個地方雲遊和漂泊……
然而所有認識他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仿佛就在一夜之間,歷史老人的詭譎之手就把這位曾經的“智障人士”一舉推上了大唐帝國的金鑾殿,讓他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第十八位天子!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李忱即位之後,忽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膽識、智慧和魄力,不但一舉消滅了為患帝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而且極大地遏制了一貫囂張跋扈的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最終還把淪陷於吐蕃人手裏將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復,締造了唐朝中晚葉絕無僅有的最後一抹輝煌。
從“智障人士”到流亡者,再到遊方和尚,最後又君臨天下,成為一代強勢帝王……唐宣宗李忱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完全超乎人們的想像。
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如此尊貴的一個宗室親王,怎麼會在整個前半生都被當成傻子呢?
一切都要從頭說起。
李忱原名李怡,他雖然是憲宗的親生兒子,後也被封為光王,但卻是庶出——母親鄭氏只不過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宮女。由於母親地位卑微,光王李怡出生後自然享受不到其他親王那樣的榮寵,只能在一個無人注目的角落裏孤獨成長。所以他從小就顯得落落寡歡、呆滯木訥,往往與其他親王群居終日而不發一言。長大成人以後,這種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人們紛紛猜測,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間遭遇的一次驚嚇有關。當時光王人官謁見懿安太后,不料剛好撞上官人行刺,雖然是有驚無險——此事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此以後光王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十六宅(李唐宗室親王的聚居地)的皇族宗親們於是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傢夥這回肯定是嚇傻了。
此後無論大小場合,光王就成了專門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唯獨光王悶聲不響,文宗就拿他開涮,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諸王一哄而上,對他百般戲謔。可這個光叔始終都像一根木頭,無論大夥如何戲弄他,他甚至連嘴角都不動一下。看著他那逆來順受的模樣,眾人越發開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後合,眾人也不斷哄堂大笑。
可是就在這時候,有一個年輕的親王卻忽然止住了笑容。
這個親王就是後來的武宗李炎。
雖然李炎剛才戲弄光王的時候也很起勁,可現在他忽然在想——一個人居然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不為一切外物所動,他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深不可測!
李炎忽然有點兒不寒而慄,他下意識地覺得,光王很可能屬於後者。
到了李炎登基之後,多年前那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
武宗李炎越來越覺得,光王內心深處極有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倘若真的如此,那他這個天子就不能對此無動於衷了。
身邊留著這麼一個“深不可測”的人,遲早是個禍害!
於是,後來種種“意外事故”就頻頻降臨到光王身上。要麼是和皇帝一起玩馬球時突然從馬上墜落,要麼就是在宮中走著走著,忽然被什麼東西絆倒,一骨碌從臺階上滾了下去……總之沒有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臉腫、滿身傷痕。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午後,光王和諸親王隨同天子出遊,其間眾人又在一起聚宴暢飲,酒後回宮時天色已晚,大家都有些醉眼朦朧。沒有人注意到,那個倒楣的光叔又一次從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漫天飄飛的鵝毛大雪很快就把他層層覆蓋。
武宗李炎料定——“失足墜馬”的光叔這次肯定是回不來了。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天剛濛濛亮,人們就在十六宅裏看見了光王——一個活的光王。
儘管走路的時候一瘸一拐,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可一個活生生的光王還是出人意料地站在了武宗李炎的面前。
他好像死不了,無論怎麼折騰就是死不了!
武宗李炎最後終於橫下一條心。
他不想再煞費苦心地製造什麼“意外”了,他決定一勞永逸地翦除這個潛在的禍患。
隨後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內侍宦官綁架,不由分說地關進了永巷,幾天后又被捆得像個肉粽一樣扔進了宮廁。內侍宦官仇公武對武宗說,這種賤骨頭沒那麼容易死,乾脆給他一刀,一了百了。武宗點頭同意。仇公武隨後趕到宮廁,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撈了出來,隨即用糞土覆蓋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
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光王,從此離開長安,流落民間……
後來的許多筆記史都稱光王隱姓埋名,跋山涉水,一路逃到了浙江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的安國寺落髮為僧,法名瓊俊。二百多年後,北宋的大文豪、著名的佛教居士蘇軾途經此處,追憶唐宣宗李忱的這段傳奇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詩:“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花夢裏身。豈為龍顏更分別,只應天眼識天人。”
會昌六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帝國沒有儲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這個微妙的時刻,早已被世人遺忘得一乾二淨的光王,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
這一年暮春,光王李怡成了“皇太叔”,而且改名李忱。
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叔”的稱謂中多了一個“太”字,就是儲君的象徵。當年的智障人士,居然馬上就要成為金鑾殿上的真龍天子!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和不可思議。
可是他們很快就回過神來了。
因為光王是宦官仇公武等人帶回來的。而宦官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傀儡——一個可以任由他們擺布的窩囊廢和應聲蟲!既然如此,光王當然就是不二人選。在李唐宗室的諸多親王中,還有誰比光王更適合充當這個傀儡呢?
在皇太叔李忱接見文武百官的儀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臉上一直盪漾著一個心花怒放的笑容。
是的,他有理由這麼笑。好幾年前他就知道,自己從臭氣熏天的宮廁中撈出的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傻子,而是一塊舉足輕重的政治籌碼!他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夠把他拱上帝座,然後順理成章地掌控朝政!
而今,一切終於如願以償,仇公武當然有理由笑得這麼燦爛。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當李忱開始著手處理政務時,仇公武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眼前的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看上去和從前判若兩人!
仇公武既震驚又困惑。
難道說,這才是光王的本來面目?
難道這36年來他一直在裝瘋賣傻,一直在隱藏真實的自己?
直到此時,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來武宗當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這個“傻子光叔”置於死地,是因為在他那愚癡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莫及的才幹和韜略。
可現在明白已經太晚了,因為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仇公武悲哀而無奈地意識到——自己處心積慮所做的這一切,到頭來只是替李忱做了一回嫁衣!
宣宗李忱剛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隱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將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徹底推翻。
首當其衝者,就是武宗一朝的強勢宰相李德裕及其黨人。李忱正式執政的第二天就罷免了李德裕,此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宣宗李忱就把所有重要的李黨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用行動全盤否定了會昌政治,同時迅速拔擢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對中樞政治的換血,建立了他自己的宰執班子。
李忱執政的大中時代之所以被後人譽為“小貞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宣宗李忱的自律和勤政。
登基不久,宣宗李忱便命人把《貞觀政要》書寫在屏風上,時常站在屏風前逐字逐句地閱讀。此外他還命翰林學士令狐絢每天朗讀太宗所撰的《金鏡》給他聽,凡是聽到重要的地方,便會讓令狐絢停下來,說:“若欲天下太平,當以此言為首要。”
還有一件事也足以證明宣宗的勤政確實非一般君主可比。有一天,宣宗忽然對令狐絢說:“朕想知道文武百官的姓名和官秩。”百官人數多如牛毛,天子如何認得過來?令狐絢頓時大為躊躇,只好據實稟報:“六品以下,官職低微,數目眾多,都由吏部授職,五品以上,才是由宰執提名,然後制詔宣授,各有簿籍及冊命,稱為‘具員’。”
宣宗隨後便命宰相編了五卷本的《具員禦覽》,放在案頭時時翻閱。
勤政的君主總是喜歡事必躬親,並且總能明察秋毫,宣宗李忱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有一次他到北苑打獵,遇到一個樵夫。李忱問他的縣籍,那人回說是涇陽(今陜西涇陽)人,李忱就問他縣官是誰,樵夫答:“李行言。”李忱又問:“政事治理得如何?”樵夫說:“此人不善通融,甚為固執。他曾經抓了幾個強盜,這些強盜跟北司的禁軍有些交情,北司就點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還把這幾個人殺了。”
李忱聽完後一言不發,回宮後就把此事和李行言的名字記了下來,釘在了柱子上。事情過去一個多月後,恰逢李行言升任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刺史,入朝謝恩,宣宗就賜給他金魚袋和紫衣。有唐一代,這象徵著極大的榮寵,尤其在宣宗一朝,這樣的賞賜更是絕無僅有。李行言受寵若驚,同時又大惑不解。宣宗說:“你知道為什麼能穿上紫衣嗎?”李行言誠惶誠恐地說不知道,宣宗就命人取下殿柱上的帖子給他看。
還有一次,宣宗到渭水狩獵,路過一佛祠,看見醴泉(今陜西禮泉)縣的一些父老正在設齋禱祝,祈求任期已滿的醴泉縣令李君爽能夠留任。宣宗將這個縣令的名字默記在心。過後懷州刺史出缺,宣宗遂親筆寫給宰相一張條子,將此職授予李君爽。宰相們愕然良久,不知道一個區區的醴泉縣令何以能上達天聽,得到皇帝的青睞。隨後李君爽入朝謝恩,天子將此事一說,宰相們才恍然大悟。
久而久之,朝臣們就明白了,皇上表面上是外出遊獵,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民間、了解民情,並且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
但是天下之大,宣宗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秘令翰林學士韋澳將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天子將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後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嘆啊!”韋澳當然知道,天子掌握的資料正是出自《處分語》。
在這種目光如炬洞察一切的天子面前,如果有人心存僥倖,那他就要遭殃了。有一次主管財政的大臣在奏疏中把“漬污帛”(被水浸濕污染的布帛)中的“漬”寫成了“清”,樞密承旨孫隱中就把那個錯字盼筆畫修改了一下。不料宣宗拿到奏疏,一眼就看見了那個被塗改過的字,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追查塗改奏疏的人。孫隱中隨後便以“擅改奏章”的罪名遭到了處罰。
宣宗李忱的事必躬親還不僅僅體現在治理朝政上,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務也是如此。宮中負責灑掃的那些雜役,宣宗李忱只要見過一面就能記住他們的姓名和各自的職能,所以不管宮中要做什麼事、派什麼活,天子往往隨口就能點名讓人去幹,而且每次派任都毫無差錯,讓宮中的宦官和差役們咋舌不已。
宣宗一朝,原本甚囂塵上的“牛李黨爭”終於偃旗息鼓,其原因除了兩黨的黨魁相繼離世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宣宗李忱駕馭百官的智術、心機和手腕均非前幾任天子可比。
早在大中初年,人們從宰相馬植旋起旋落的命運中就已經明白了一點——要在這個宣宗皇帝的朝廷上結黨,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馬植是在大中二年(848年)五月人相的,本來幹得好好的,可到了大中四年四月,馬植突然被一紙詔書貶出了朝廷,外放為天平節度使。
此次貶謫在事前毫無徵兆,所以人們對此感到難以理解。後來他們才知道:原來是一條寶玉腰帶惹的禍。
這條寶玉腰帶是御用物品,天子在不久前把它賞賜給了左軍中尉馬元贄。眾所週知,宦官馬元贄是擁立宣宗即位的主要功臣之一,所以,不管天子在內心是如何看待這個功高權重的宦官,但在表面上,還是對他極盡恩寵和禮遇之能事,從登基之後便賞賜不斷,這條腰帶只是為數眾多的賜物之一。
可忽然有一天,在朝會上,宣宗李忱卻赫然發現——這條腰帶係在了宰相馬植的腰上。
這個發現非同小可。天子立刻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和警覺。他當場質問馬植,這條腰帶是不是馬元贄送給他的。馬植已經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不敢隱瞞,只好道出真相。第二天,宣宗李忱就毫不留情地罷去了他的相職,並將他貶出朝廷。
因為一條腰帶而罷去一位宰相,這種事情乍一看會讓人覺得荒謬。可在宣宗李忱看來,這件事一點兒也不荒謬。
他的理由是:馬植與馬元贄本來就是同宗,而他們一個是當朝宰輔,一個是得勢宦官,具有這種關係和身份的兩個人原本就應該主動避嫌而不能走得太近,如今馬元贄居然把天子的賜物轉送給馬植,那就證明他們已經越過了雷池,天子就完全有理由認為他們有結黨的嫌疑。
退一步講,就算馬植與馬元贄沒有結黨,可僅僅是“禁中與外廷暗中交通”這個事實本身,就足以對登基未久的天子構成某種潛在的威脅了。宣宗李忱絕不會讓自己像文宗那樣受制于強勢宦官仇士良,也不可能像武宗那樣事事聽從於強勢宰相李德裕。
因為,李忱是一個強勢天子!
宣宗李忱在位期間,除了以強硬手腕消滅黨爭、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囂張氣焰之外,還有一項巨大的歷史功績不可不提。
那就是河湟的收復。
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河、湟地區(今甘肅及青海東部)已經被吐蕃佔據了將近百年之久。玄宗之後的歷任天子,尤其是憲宗李純,雖然大都懷有收復河湟的志向,但始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藩鎮之亂連年不絕,朝廷不得不屢屢用兵,而且朝政又被黨爭和宦禍搞得烏煙瘴氣,使得李唐王朝自顧尚且不暇,更不用說騰出手去對付吐蕃人了。到了武宗會昌年間,形勢開始發生逆轉——吐蕃爆發了大規模內戰,其國內政局紊亂,人心離散。
上天似乎註定要把收復河湟的歷史功績送給宣宗李忱。
因為吐蕃開始走向衰亡的時候,正是他登上歷史舞臺的前夕。
李忱即位後的大中三年二月,原本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安樂州,以及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木峽、六盤等“三州七關”在一夜之間全部歸降大唐。
本來三州七關的收復就已經夠讓大唐臣民出乎意料了,沒想到短短兩年之後,所有河湟失地竟然又被一個叫張義潮的人一一收復,全部回歸了大唐版圖。
不可否認,百年失地的收復並不是宣宗的武功,而是一時的機運。如果說消滅黨爭、遏制宦官和整頓吏治的確是出於宣宗的個人努力的話,那麼收復河湟卻顯然是上天的饋贈。但不管怎麼說,自從安史之亂後,已經在內憂外患的灰暗歷史中艱難行進了近百年的大唐帝國,畢竟還是在宣宗李忱的手裏閃耀出了一抹輝煌。
宣宗時代,帝國雖然稱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碼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後,歷史給予了李忱很高的評價:“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耠之,謂之‘小太宗’!”
由於宣宗李忱的勵精圖治,使得我們在時隔一千多年後,仍然能夠在9世紀混亂不堪的歷史迷局中,有幸瞥見一抹盛唐的余暉。(本文來源:《百家講壇》雜誌(鄭州)   作者:王者覺仁)

來源:網易

20150206 唐宣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AE%A3%E5%AE%97
20150206 唐宣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宣宗 關於李忱,參見:李忱 (消歧義)。
概要
姓名     李忱
廟號     宣宗
諡號     聖武獻文孝皇帝(初諡)
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
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872年加諡)
陵墓     貞陵
政權     唐朝
在世     810年7月27日—859年9月10日(50歲)
在位     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10日
年號     大中:847年-860年十月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和殤帝),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生平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母親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待妾,李錡謀反失敗,鄭氏入宮後當郭貴妃的侍兒,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封為光王,故唐宣宗為唐穆宗之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之叔父。唐宣宗為光王時,居於十六宅,故作愚鈍,曾被唐文宗及其他宗室作弄[1]。
傳說唐宣宗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姪唐武宗的迫害而出家為僧[2],傳說他在河南淅川香嚴寺避難[3][4][5],法名瓊俊,齊安見其舉止不凡[6]。不過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馬光,認為唐宣宗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為僧是沒有根據,因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而且當時唐宣宗只是眾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對唐武宗的帝位根本沒有威脅,更有史家認為唐宣宗被唐武宗迫害而出家為僧的講法,是後世佛教徒杜撰出來的故事,為的是醜化曾推行會昌滅佛的唐武宗,同時聖化在登基後支持佛教的唐宣宗。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光王李怡被宦官擁立為帝,改名為李忱,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擁立唐宣宗的宦官本以為他愚鈍容易控制,豈料他登基為帝後立即勵精圖治,並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眾宦官、朝臣及宗室才驚覺唐宣宗以往是故作愚鈍,實際是非常賢明。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暮氣沉沉,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宣宗勤儉治國[7],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8],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宣宗是唐朝中期以後少數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只是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政府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兵。反抗軍後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反抗打下了前哨戰。
唐宣宗晚年侈用無度,為了聚斂財賦以充實內庫,以羨餘為考核官吏的依據,「唯其積之已盈也,故以流艷懿宗之耳目,而長其奢侈心」。[9]宣宗好長年術,召羅浮山道士軒轅集問之[10],軒轅集反勸他要「徹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必別求長生也」。[11]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因服食丹藥中毒,「疽發於背」,[12]終病入膏肓,於八月去世[13],享年50歲,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

逸事
唐宣宗在位時,有一越女具姿色。唐宣宗初見之,寵愛異常。不久,唐宣宗以毒酒鴆殺之。[14]
唐末的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使宣宗朝的實錄散失,使後人難以追查當年發生過的事[15]。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在淅川香嚴寺當過和尚[16],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關於這些資料見諸韋昭度《讀皇室運尋》、令狐綯《偵陵遺事》、讚寧《宋高僧傳》及僧圓悟禪師《碧岩集》。
唐末西川變民韓秀升在被高仁厚征服後,就曾坦言唐宣宗在位時天下尚有公道,唐宣宗故去之後就是勝者才有公道;高仁厚聞言後為之側目。可惜唐朝當時已是病入膏肓之軀,再沒有人能有力回天。

評價
歷史上評價宣宗在位曾經燒過三把火:「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讋氣」,稱之為「明君」,有小太宗的外號。[17]據說唐宣宗退朝後還會讀書到半夜,燭灺委積,近侍呼之為「老儒生」[18]。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論「唐之亡,實宣宗亡之」,評價與《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大力稱頌,實有天壤之別。

家庭
后妃
元昭皇后晁氏,原為晁美人
吳昭儀[19],是否為夔王李滋生母無考
張婕妤
柳婕妤,除《唐會要·卷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一》記陪葬正陵(應為「貞陵」)外,無其它記錄,是否為昭王李汭生母無考
梁美人
羅才人
史才人,是否為慶王李沂生母無考
錢氏,封長城郡夫人
曹氏,封武威郡夫人
仇氏,封南安郡夫人。仇氏先生一女,大中五年(851年)生一男,因產而亡,年二十四,追贈才人[20]。851年所生之子,可能是康王李汶。

姬侍
陳氏
越女,姓名不詳

子女

唐宣宗有十二子,正史僅記載過元昭太后生懿宗,出土墓志銘記載仇氏生康王李汶、陳氏生廣王李澭,柳氏生昭王李汭,史氏生慶王李沂,吳氏生夔王李滋,其他王子的母親資料已失。
懿宗李漼,初名溫,原封鄆王。母美人晁氏(追尊元昭皇后)。
靖懷太子李渼,會昌六年(846年)原封雍王,大中六年(852年)薨,追封。
雅王李涇,大中元年(847年)封王。
夔王李滋,會昌六年封王。母吳氏,是否為吳昭儀無考。
慶王李沂,會昌六年封王,大中十四年(846年)薨。母史氏,是否為史才人無考。
濮王李澤
鄂王李潤,大中五年(851年)封王,乾符三年(876年)薨。
懷王李洽,大中八年(854年)與昭、康二王一起封王。
昭王李汭,乾符三年薨。母柳氏,是否為柳婕妤無考。
康王李汶,乾符四年(877年)薨。母仇氏。
廣王李澭,乾符四年(877年)薨。母陳氏。
衛王李灌,大中十四年薨。


《新唐書》記唐宣宗有11位女兒[21],另仇才人生有一女,是否為其中一位公主,無考:
長女[19],萬壽公主(母元昭皇后晁氏,下嫁鄭顥)
次女[19],永福公主
三女[19],齊國恭懷公主(先封為西華公主,下嫁嚴祁)
四女[19],廣德公主母元昭皇后晁氏(下嫁于琮)
五女[19],和義公主,《新唐書 列傳第八》記為義和公主。
六女[19],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十一女,平原公主(薨於咸通年間)
唐陽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於中和年間)
豐陽公主

影視作品
2009年香港無線電視電視劇《宮心計》由陳豪飾演。
2012年大陸電視劇《薛平貴與王寶釧》由陳浩民飾演。

參考文獻
^ 資治通鑒- 卷二百四十八:「初,憲宗納李錡妾鄭氏,生光王怡。怡幼時,宮中皆以為不慧,太和以後,益自韜匿,群居游處,未嘗發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誘其言以為戲笑,號曰光叔。」
^ 《貞陵遺事》:「上在藩時,嘗從駕回,而上誤墜馬,人不之覺,比二更方能興。時天大雪,四顧悄無人聲。上寒甚,會巡警者至,大驚。上曰:我光王也,不悟至此,方困且渴;若為我求水。警者即於旁邊得水以進,遂委而去……已而體微暖有力,遂步歸藩也」。韋昭度的《續皇王寶應錄》說,「武皇慮有他諫,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於永巷,幽之數日,沉於宮廁。宦者仇公武愍之,乃奉武宗曰:前者王子不宜久於宮廁,誅之。武宗曰:唯唯。仇公武取出於車中,以糞土雜物復之,將別路歸家,密養之三年,後武皇宮車晏駕,百官奉迎於玉宸殿立之,尋擢仇公武為軍容使。」
^ 香嚴寺 唐宣宗的七年避難之地.
^ 1986年香嚴寺出土的《重修唐宣宗殿碑記》的碑文記載了唐宣宗李忱在香嚴寺避難之事
^ 尉遲偓《中朝故事》:「宣宗,即憲皇少子也;皇昆,即穆宗也;穆宗、敬宗之後,文宗、武宗相次即位,宣皇皆叔父也。武宗初登極,深忌焉。一日,會鞠于禁苑間,武宗召上,遙睹瞬目於中官,仇士良躍馬向前曰:『適有旨,王可下馬。』士良命中官輿出軍中,奏云:『落馬已不救矣。』尋請為僧,遊行江表間。會昌末,中人請還京,遂即位。」熙寧八年(1075)蘇軾游海寧時撰《大悲閣記》並七絕《悟空塔》:「已將世界等微塵,空里浮花夢裡身;豈為龍顏更分別,只應天眼識無人。」
^ 《宋高僧傳·齊安傳》
^ 資治通鑑記載:越守嘗進女樂,有絶色者。上初悅之,數月,錫賚盈積。一旦晨興,忽不樂曰:「玄宗只一楊妃,天下至今未平,我豈敢忘?」乃召美人曰:「應留汝不得。」左右或奏「可以放還」。上曰:「放還我必思之,可命賜酖一杯。」(《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三年八月《考異》引《續貞陵遺事》)
^ 司馬光在《進修心治國之要劄子狀》中提到:「唐宣宗重惜服章,故當時得緋紫者以為榮。」
^ 《讀通鑒論》卷27《懿宗三》
^ 《杜陽雜編》記載: 「(宣宗)又問曰:『朕得幾年天子? 』(軒轅集 )即把筆書曰四十年,但十字挑腳。上笑曰:『安敢望四十年乎! 』及晏駕, 乃十四年也。」
^ 舊唐書- 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
^ 《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五》:上餌醫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樂藥,疽發於背。
^ 《東觀奏記》曰: 「韋澳在翰林極承恩遇, 自京兆出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當軸者擠之也。大中十三年三月, 魏博節度使何弘敬就加中書令, 上命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往魏博賜麻制, 假道河陽。上以薄紙手詔澳, 曰: 『密飭裝, 秋當與卿相見。』戒居方曰:『過河陽以此賜澳, 無令人知。』居方既至, 密以宸翰授澳。上七月寢疾, 八月晏駕, 遂中寢。」
^ 宣宗時,越守進女樂,有絕色。上初悅之,數日,錫予盈積。忽晨興不樂,曰:「明皇只一楊妃,天下至今未平,我豈敢忘?」召詣前曰:「應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還。上曰:「放還我必思之,可賜酖一杯。」(《唐語林》引《續貞陵遺事》)
^ 《舊唐書·宣宗本紀》:惜乎簡藉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
^ 尉遲握《中朝故事》記述李忱曾外出做和尚,「尋請為僧,遊行江表間。會昌末,中人請還京,遂即位。」
^ 《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 見《紺珠集·大中遺事·老儒生》、《唐語林》卷二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全唐文 卷0079》
^ 姚平. 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 上海: 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1月: 304. ISBN 753253846X.,原載於周紹良、趙超《唐代墓誌彙編》大中05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 《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

唐宣宗李忱 (天朝拾遺錄) http://yiming323_200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37651
唐宣宗李忱 幻 虛 夢 影 | 19-09-09, 00:10 | 唐    | (2799 Reads)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联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武宗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大中元年(846年)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
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評價宣宗在位曾經燒過三把火:「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讋氣」,稱之為「明君」。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後來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前哨戰。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關於這些資料見諸韋昭度《讀皇室運尋》、令孤《偵陵遺事》、讚寧《宋高僧傳》及僧圓悟禪師《碧岩集》。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去世,享年49歲,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

【生平】
唐宣宗是憲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論輩分,他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他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他是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順宗以後的11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他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外關係上,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 [唐]崔鉉
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凱歌。右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
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盛世是一個什麼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盛世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煉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井噴般的爆發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在全國范圍內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的恢復。
另外大中四年,孤懸於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並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
宣宗也極擅於操控群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聖眷的宰相令狐絢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宣宗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御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曾經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后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宣宗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於是為了斷絕自己對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乾脆將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之路,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可怖。 (關於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特此註明)
但是對於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鑑於“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範圍之內對宦官勢力做一些盡可能的約束。不過由於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於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關於這些優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

唐宣宗重視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於是,唐宣宗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比喻巧妙,語言曉暢,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對白居易的巨大文藝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達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綴玉,文章字字如綴玉;聯珠,詩歌象珍珠串聯。綴玉聯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詩文佳作。
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病死於846年,說他有六十年的創作生涯是實寫。說他是“詩仙”,是譽美之辭。人們稱李白為“詩仙”,仔細想起來,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詩人,稱白居易為“詩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 “浮雲”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難得。白居易先後在杭州、蘇州任刺史,增築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飲用。他的政績為世人所知,離蘇州時,“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後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尚書。但晚年不得志。 58歲時定居洛陽。正要重用他時,得知他仙逝,這對宣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悲痛。 “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對白居易的無限敬重和懷念。我們知道,《長恨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練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長恨”是它的主題。敘事、寫景、抒情,和諧地結合,回環往復,婉轉動人,纏綿悱惻。 《琵琶行》和《長恨歌》各具特色。它們一直傳誦國內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琵琶行》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也抒發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 “文章”兩句,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捨、無比悲愴的內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篇,成75卷。傳世名篇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賣炭翁》、《觀刈麥》、《輕肥》幾乎家喻戶曉。他的《策林》75篇縱論天下大事,內容切實,見解精闢;他的《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批評文學的重要文獻;他的《草堂記》、 《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歷來為人重視。
唐宣宗是愛才的,愛的就是白居易這樣的傑出人才。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對比之下,唐宣宗對那些目無法紀、仗勢凌人、欺壓無辜的所謂“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個樂工叫羅程,善於演奏琵琶,宣宗通曉音律,很喜歡他。但是,羅程恃才橫暴,以小故殺人,被捕入獄。有些樂工羅拜於庭對唐宣宗哭訴道:“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得複奉宴遊矣!”唐宣宗果斷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羅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於是還是把羅程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唐宣宗對親屬也不姑息。其舅鄭光為節度使,唐宣宗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宣宗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由於宣宗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恭謹節儉,後人稱他為“小太宗”。

唐宣宗詩吊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見《全唐詩》卷四)詩云: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愴然!

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宣宗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詩中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生涯,稱讚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廣為人知,也表露了對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當時詩人能獲此殊榮,也可含笑於九泉了。

嚴教子女唐宣宗
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對於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冑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於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於綜為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

服食丹藥
宣宗即位後,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趙歸真等處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個衡山道士劉玄靖為師。後來,他還下令整修武宗在大明宮所建的望仙台,由於諫官的反對,才只好停下來,但是他對道術和丹藥的熱衷並沒有絲毫的減退。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來越深,為了能夠得到長生不老的法門,他派人到南方尋訪到羅浮山人軒轅集,向他尋訪“治國治身之要”。
宣宗親眼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也很明白自秦皇漢武以來向方士求取仙藥的事很是荒誕無稽,但是,長生不老的無窮誘惑,終使他自己也無法逃出這樣的一個怪圈:信任方術、夢想長生,服食所謂仙丹妙藥,最後毒發而死。對此,朝廷官員紛紛提出勸諫,諫官的意見尤其尖銳。宣宗派宰相向他們做解釋工作:“替我轉告諫官,就是道術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蠱惑我。我聽說軒轅集是一代高士,只想與他談談而已。”軒轅集也許稱得上是有道之士,他見到宣宗以後並沒有談及那些方士的詭異之道貞陵神道翼馬。到大中十三年春天,他態度堅決地請求重還山中修煉。宣宗對他說:“先生少留一年,等我在羅浮山給你建的道館修成再走也不遲。”但是軒轅集絲毫沒有繼續留下的意思,堅決要走。宣宗很不解:“先生這麼著急舍我而去,難道是國家有災嗎?朕有天下,竟得幾年?”軒轅集取筆寫下“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而這一數字正與宣宗在位的時間相同,使人不禁感覺冥冥之中興替自有定數,宣宗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遊歷奉新
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
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字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於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這個奉新民間流傳很廣的故事是否屬實,因無記載,我們不得而知。得據《豫章書》和奉新舊志記載:唐宣宗為避武宗之忌,曾為僧支遊四方,的確到過奉新縣的百丈寺。
唐宣宗到奉新後,遍遊奉的新的山水名勝。奉新西南部的“駕山”因唐宣宗經常登臨而得名;“駕山”之南的“王見山”因唐宣宗看過而得名;百丈寺的名景“流觴曲水”,乃唐宣宗為了避暑,鑿石引泉而來。此外,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靈境亭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遊踪。
唐宣宗在遊覽中還留下了不少題詠。他在遊歷百丈山大雄峰後,留下《百丈山》詩一首: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鐘暮鼓碧雲端。

這首詩在讚譽奉新仙源靈境的同時,還流露出欲君臨天下的雄心。唐宣宗在犀牛潭瀑布遊覽時曾遇上了懷海的弟子、禪通人,於是面對瀑布高聲吟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聽後,應聲而答:“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此時的唐宣宗對將來登基即位已充滿信心。幾年後,他改名李忱,真的登上了大唐的皇帝寶座,實現了他的平生宿願。
唐宣宗即位後,對為僧云遊的日子難以忘懷,對百丈寺僧人對他的照顧心存感激,對佛教更加推崇備致。因此一即位,他就賜百丈寺“大智壽聖禪寺”匾額,並殺了要唐武宗廢除佛教的道士趙歸真,在天下推崇佛教。
相傳唐宣宗在奉新還留下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唐宣宗在百丈寺當和尚時,百丈村里的一位模樣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經常縫衣做飯,對他非常關心,使流落他鄉的唐宣宗非常感動,只因受到佛規的約束,不敢表達愛慕之心。唐宣宗即位後,雖有眾多嬪妃,但總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妹子,於是派了一隊人馬到百丈村來迎她進宮。這隊人馬進村後,四處打聽俏妹子的家,村里人以為俏妹子犯了什麼罪,官府派出人來抓她,於是趕快派人一俏妹子家通風報信。當時正好俏妹子一個人在家裡,從沒見過世面的嚇得上吊自盡了。唐宣宗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殯葬規格,將俏妹子埋在百丈寺左側的山坡上,這就是百丈山區至今仍在流傳的“皇娘墓”的故事。
在百丈寺,現在還存有“皇娘墓”的遺跡,還在流傳著許多有關唐宣宗在百丈寺寺故事。

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裡,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讚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裡聽來的,那麼,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像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查閱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有關正史,雖並無發現唐宣宗為僧的史料記載,但其中也確有些地方讓人揣測不透。比如在《舊唐書·唐宣宗本紀》中就記載有宣宗為光王時為了避禍,假裝癡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會上把他當作笑料,武宗氣盛,對他更加傲慢無禮等等之詞。接著又云:“宣宗皇帝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如此等等。綜上所述,我們不能不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如果說宣宗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麼正史中“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又從何而來?第二,宣宗為光王時,是否因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間,隱匿為僧呢?即使退一步說,假若宣宗真的隱匿為僧,武宗病死於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為皇太叔,不幾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時間僅僅相隔10余天,宦官們在找到他之前,就非常肯定地認為一定能夠找到他,而且會這樣容易地就將他找到?此外,眾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報復心理極強的人,如果真像傳說的那樣,武宗曾差點將其迫害致死,那麼他即位後,竟然不對武宗進行任何報復?有一次,朝臣李景讓以叔不應拜侄為由,奏請將武宗等神主遷出太廟,宣宗將這件事讓群臣議論,結果不了了之,並未採納李景讓的建議。
看來,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一事,根據現存的史料,很難給它定下結論,只有等到發現新的材料後,再去揭開這歷史之謎吧。

【疑案】
為什麼宦官擁立這樣一位賢明皇帝呢?是不是宦官們腦子壞了呢?那當然不是。在這裡我給大家作解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借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看來,李忱真是一個厲害之人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鳳翎 精靈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