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07-16-18 聖徒之聲裴斯格蘭主教總主教團第二副主教原則和計劃 https://attachment.fbsbx.com/file_download.php?id=1617509228483020&eid=ASvAeCat2TVJIU8na3gyJ2XH9T301u1f4pfHfanr8xibzFQdOBdPcIz01P7O7c1mDuc&inline=1&ext=1427802265&hash=ASvakxZyaLv-cywJ
1986-07-16-18 聖徒之聲 裴斯格蘭主教 總主教團第二副主教
原則和計劃
「我們若盲從教會的福利計畫,能使我們行善時有紀律,然而我們若適當的了解並運用福利的原則,會使我們有行善的願望。」
五年以前,我蒙指派擔任教會福利服務計畫的總指導員。過不了幾天,我就接到羅慕義墨林會長的電話。他說:「裴斯弟兄,你了解福利方面的事嗎?」
在此情形下,這是個嚴肅的問題,我答道:「會長,我確信我還要學習很多。」
他要我每星期五下午三點和他一起開會討論福利原則。
第一個星期五我來到他的辦公室,羅慕義會長的秘書前去通報:「會長,裴斯格蘭來了。」
他回答:「哦,好,只要他不會逗留太久,我倒想見見他。」
第一次造訪時,耳際依稀響著「只要他不會逗留太久」這句話。談過二個項目後,我就開始收拾文件,暗示著我馬上就要告辭了。羅慕義會長從書桌那頭靠過來,霎著眼,笑著說:「裴斯弟兄,你好像讓我覺得,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我十分珍惜那些寶貴的討論時刻,能向獻身本教會的福利服務達五十年之久的人學習。他幫助我認識了李海樂會長,小克拉克路賓會長,以及強調福利原則的其他偉大領袖。他忠告我,要以1936年郭禧伯會長就福利計畫的目的所說的忠告當作衡量的標準。
他會憑記憶向我引述這些話:「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儘可能)建立一種制度;掃除懶惰的咒詛、廢止救濟的惡習,再次在人民當中建立起自立、勤勉、節儉和自尊。教會的目標在幫助世人自助。」(大會報告,1936年10月,第3頁)
羅慕義會長曾多次強調過:1936年開始的福利計畫觀念在當時看起來如同神話一般。他引述李會長所說的話:「福利計畫並沒有開漿,福利計畫也不會有結束,我們一直在此計畫當中。沒有結束,沒有開始,只在其中」(李海樂,「聽從和服從」,1971年4月,福利農業會會議)。
他引述經文,即那條照顧貧窮的誡命──正當全體教友幾乎赤貧時,主頒賜給俄亥俄州嘉德蘭和密蘇里州傑克森郡聖徒的經文。他指出,1840年代的納府時期,與十八世紀本,十九世紀初的時期,本教會在遵守這些誡命上所做的事工的比較。他引述摩門經的經文(他真喜愛摩門經!),他引述新約聖經(新約聖經的經文)的經文,指出救主的一生多半都在照顧和幫助貧苦者和有需要的人。
他的方法讓人家聽起來,就是這麼簡單:「裴斯弟兄,不要使事情變得太複雜!我們所要努力做的,就是使每一個人自立,一個人越能自立就越能服務,越能服務也就越能聖化。」
這些年來,我們所採用過的無數方法,莫不是針對著這個共同目標:幫助人能夠自立。1936年揭示給主的領袖的福利計畫至今已大享盛名,成為其他宗教領袖和高官顯要所羨慕的典範。但這計畫也正如教會許多重大計畫一般,帶有潛伏的危機。稍有疏忽,就極可能使我們忘記原則。會仗我們掉入陷阱,誤把傳統當原則,錯把手段當目標。
我記得某個星期六早晨,我正前往福利農場去執行一項指派工作。我們是要去清除灌溉渠道內的野草。途中經過我支會一位年老寡婦的家,她正在前院草坪上除草。那時氣溫高達攝氏30度,她看來差不多要中暑了。一刹那間,我想我應該停下來幫助她,可是我的良心竟然讓我的車開過,沒有停留片刻;因為,畢竟我在農場上有個指派工作。我懷疑,要是當時我果真遵從靈的提示,自動自發的發揮我所感覺到的真正同情心,會有什麼事發生嗎!會有什麼事發生在她身上,又會有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難道我不那樣做,完全是因為我沒有接受指派去照顧她?我們何其需要自動自發的表現同情心啊!
1983年,福利計畫作了某些重大修正,在美國和加拿大實施。興格萊會長如此宣佈:「開始時,請容我說,你們即將聽到的決定,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議會已經深入考慮過。……
「我們重申福利計畫的基本原則。今後也必不會偏離基本原則。我們覺得有必要更加清楚的強調教會教友的義務:要更能獨立自主,要加強個人和家庭責任,要培養靈性,要更完全地投入基督徒式的服務」(興格萊戈登,1983年4月1日,地區代表講習會)。
由於這些變更,有些人就詢問教會是否抛棄或者不強調福利。只有對那些分不清原則和手段的人而言,才會有這種疑問。
在一次總會福利服務執行委員會當中,我覺得自己滔滔不絕地談論著農場、交易、貯藏地窖和罐頭食品工廠等事,會議結束後,羅慕義會長臨時請我去他辦公室商談。他問了一個問題:「斐斯弟兄,為何沒聽到你再提原則和教義嗎?」
聽到這麼一針見血的質詢後,我徹頭徹尾的改變了。從那時起,直到三年後從福利服務總指導員一職上卸任為止,我立志要更加勤勉不懈地評值各計畫,查看它們是否完成了福利原則的一切目標。
李會長以下這番話的確有道理:「除了主的啓示外,無人可以改變教會的原則和教義。不過,領導教會的人在得到靈感指示時,則會改變一些做事的方法。……你們可以相信,主領的弟兄必然會懇切的作禱告,而我們也會等到自己有這種確信後才會採取行動,在我的權限下,我們的所作所為恂獲得神的許可。」(1971年1月,旌旗,第10頁)
我訪問各地,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國何時才會有福利計畫呢?」我則反問下列問題來回答他們:「你們有聖經,摩門經,教義和聖約,以及無價珍珠嗎?你們有主教或分會會長嗎/你們有貧苦的人嗎?你們有能力幫助一些人嗎?」他們的回答若是肯定的,我就說明,他們已經具備在他們國家內推動福利計畫的一切要素了。
幾年前我去南美時,曾和一位支聯會會長談話,當時他們支聯會三年以來的失業率高達50%以上。我獲悉那時剘該支聯會從區域辦事處所得到的幫助還不到美金二百元。就問他,外界既然未大量濟助他們,教友又是如何熬過來的。他的回答:家人彼此幫助──不只是父母、兒子、女兒彼此之間,也包括叔伯、嬸姨和堂兄弟姊妹。只要是某個親人有工作,所賺得錢則人人有份。除此以外,支會教會也互相照顧、分享所得,不論多寡。他熱淚盈眶解釋道,他支聯會的教友彼此十分接近,與主也十分接近。他們的靈性得以倍增。他們有福利計畫嗎?絕對有──而且是最純粹的制度。
多年以來,恐怕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計畫」上,却沒有充分了解原則。要是我們學到了更多原則,全世界的聖職領袖必然自行利用當地資源來解決當地問題,毋須等待教會總部的指示。教友必能彼此幫助,毋需等到指派來臨才行動。
我們若盲從教會的福利計畫,能使我們行善時有紀律,然而我們若適當的了解並運用福利的原則,會使我們有行善的願望。
去年我和培勒羅素長老一起去訪問衣索匹亞。回來以後,那種落後貧窮的鮮明景象,深鐫腦海,無法磨滅。然而,這些記憶猶新的景象,更常使我惦記著我們教會的一些教友,他們在世上其它地區的生活,也是如此。假如每位教友能旅遊各國並觀看這些景象,我們的禁食捐獻必會大大增加。
摩羅乃曾預這我們的時代:「我對你們講話,就像你在在我面前一樣,然而你們並不在我面前。但是耶穌基督已將你們顯示於我,我知道你們所做的事情。……
「因為你們愛金錢,愛你們的財產,你們精美的衣服,你們教堂的裝飾,更甚於愛貧因疾苦的人們。」(摩門書8:35,37)
我對教會教友的慷慨和同情心有很大的信心。去年1月和11月的特別禁食日是最明顯的證據。那次共募集到美金一千萬元以上,給我們根本不認識的人。我們的教友一旦知道有人受苦就必家會伸出援手。弟兄姊妹們,那種情況依然存在。我們當中尚有許多事猶待努力。
貧窮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各國也有不同程度的貧窮。每種貧窮並不一定有相同的解決之道或計畫。然而,原則却是相同的。我們無法使每個人都達到同樣的生活水準。硬要如此的話,必然會違背原則,助長依賴而非獨立。居住在每個國家的人有直接的責任,要自行解決他們自己的難題。誠如先知斯密約瑟所言:「不需要犧牲一切的宗教,決不會有足夠的力量產生對生命救思所需的信心。」(信心講集6:7),因此,他們必須要彼此犧牲。
散居各地的教會教友應捫心自問的,不是「教會能為我做什麼?」而是「我能為自己、為教會、為鄰人做什麼?」
解決貧窮之道十分錯綜複雜,幫忙過度與不足之間的準繩更是難以捉摸的。如果我們所給予的幫助,不能讓接受幫助的人自立,那麼,我們的同情心即徒勞無功。
然而,只要有人生活富裕,就不應讓任何末世聖徒的生活陷入絕境。我們能在別人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聽任自己奢華無度嗎?我們能忽視弟兄姊妹最基本的屬世需要,却聲稱信仰斯密F‧約瑟會長所說的:「若一個宗教沒有力量解決教友在屬世上的困難,則必也無法在屬靈上拯救他們」?(鮑文亞伯特,教會福利計畫,主日學福音教義課程,1946年,第36頁)
1936年美國正值經濟大衰退。當年曾根據原則,設計出一套計畫來適合當時情況。今天,我們是個世界性教會,教會遍佈許多國家,聖徒所面臨的難題遠比那時嚴重。只要我們運用福利原則,就能找出解決之道,克服現在和將來的挑戰。願主祝福羅慕義墨林會長,以及那些與他一同作工,帶領我們了解福利原則的人。願我們,像我們祖先面對他們的挑戰那樣,成功的面對我們的挑戰。這是我的祈求,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