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
「我的一生,除了戲劇,就只有王月了。」 --李國修(1955.12.30~2013.7.2)
李國修 R.I.P
十三歲那年,我非常叛逆。有一天,放學回家,看見父親坐在小藤椅上納鞋,我很不禮貌的問父親:「爸!你做了一輩子的戲鞋,也沒有發過財,你為什麼不改 行?」父親伸出一雙手,他說:「你爹我打十六歲做學徒到今天,就靠著這雙手,養活一家子。你們五個孩子,哪一個少吃一頓飯?少穿一件衣裳?我改什麼行?進 你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感謝「吳三連獎基金會」,文學獎戲劇類的評審們。自1986年10月6日創團的屏風表演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發表了40個作品,累積觀眾人口超過1304006人次,演出場次已經達到1535場次。40個作品中,我的作品累積超過30個。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的劇本裡有一句台詞:「大人啊!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在台灣藝術生態未臻成熟的大環境裡,創團25年,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屏風表演班,在作品裡持續展現高度藝術成就與穩定的票房收入,我們深信這已經是台灣一個值得驕傲的藝術奇蹟。
在卅個作品中,最能代表我個人特質與生命態度的作品就是《半里長城》、《莎姆雷特》、《京戲啟示錄》、《女兒紅》。我擅長藉用戲中戲的形式,來影射與反應 這個時代。我也透過舞台上的風屏劇團書寫我經營屏風表演班的難為,我更透過風屏劇團團長李修國的身影在舞台上追憶影響我生命最重要的兩位至親——我的父親 與我的母親!我知道我的作品非常的地域性,非常的Local!在全球化來臨的時代,我堅信「Local is Global !」的概念。我的自信來自於我對這片土地的愛,我始終以心用情寫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景物情,呈現城市節奏與脈動,我在舞台上只想探討生命的故事。
近十年來,在大學學府裡,研究李國修的戲劇作品,也逐漸成為一種顯學。但是,坊間幾乎找不到幾本李國修的劇本。我在屏風表演班扮演多重身份——創辦人、藝 術總監、編導演,我只是不停地往前走,幾乎沒有時間停下來回頭看自己,這一年來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要將我的作品集結成冊。我們預定在12月下旬,將推 出「李國修劇本集」一套27個劇本出版上市,在台灣現代文學史上卡位。感謝「吳三連獎基金會」頒給我的獎金,這筆及時雨也解決了我劇本集的部份資金。
從事劇場工作超過卅年,只求三件事。一求溫飽,二求安定,三求傳承。在傳承的部份,除了生命、信仰,我更意識到思想的傳承。這幾年我在大學開課,我在屏風收徒,我樂於分享劇本創作的原理與樂趣。
易卜生說:「劇作家一生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愛而創作,第二個階段,為朋友而創作,第三個階段,為錢而創作。」我很自豪,我從不為錢而創作,我的作品裡說的都是生命裡的愛。
十五年前,某一個夜晚,我在皇冠小劇場遇見林懷民老師,他關心我的近況,當時,我提到了一個我自己很不滿意的作品,甚至是失敗的作品。記得林懷民老師說:「國修!不要害怕失敗!我們都要經歷這樣的經驗。」
我反覆思索這句話
多年以後,我的腦海一直不斷地浮現著我對戲劇創作的體悟
我說—— 「我,一生中都在不斷地創作失敗的作品。因為,人生是不完美的。在不斷失敗中持續創作,是為了從作品中檢驗自己在人生中的成長。在成長的勇氣中,不斷地尋找愛與自尊,並且實現自信與圓滿完美的一生。」
我經常遇見不同的人問我同一個問題:「在你完成的作品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個?」
我的回答是:「下一個!」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Text_details.aspx?c=issue&id=347&p=1
走進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一帶的住宅區,周遭環境看似平淡無奇,但在某棟建築的地下室內,卻隱身一處創作基地,它是台灣知名喜劇劇團「屏風表演班」的大本營,屏風的藝術總監李國修笑說:「這裡是製造歡樂的地下工廠。」
受父親影響
專注「一件事」的道理
這一條劇場之路,一走就是25年,從沒「移情別戀」,李國修標準的官方說法總是:「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影響他最深的父親,是學歷不高的一位京劇製鞋師傅,李國修小時候有一次嘲笑他:「你一輩子都在做鞋,有什麼出息?」
父親說:「就是靠我16歲學了這手藝養了你們,可曾讓你們餓過?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儘管已是名滿華人社會的喜劇泰斗,李國修卻說:「我 的戲劇細胞並不是天生的,小學三年級時的作文『我的志願』,我寫的是長大後要當老師。直到18歲加入學校的話劇社,才決定這一生要成為演員。」
三個轉捩點 成就劇場泰斗
18歲加入話劇社,是李國修人生第一個轉捩點,啟發他對戲劇一生的興趣。一週5天半的上學時間,他有4天泡在話劇社。不過因為窮,只能自己摸索戲劇基本 功,「我就是靠想像力胡亂發明,但反而刺激了一生的原創。」以1992年大受歡迎的情境爆笑劇「莎姆雷特」為例,簾幕一拉開就是謝幕,觀眾們雖然很納悶, 但也跟著鼓掌起來,這就是李國修的顛覆式創意。
李國修退伍1年後,加入耕莘實驗劇團,成了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捩點,正式啟蒙有關肢體語言、開發想像力、碰觸內心世界等戲劇專業訓練,讓他對戲劇的熱情,從「興趣」轉向「迷戀」。
他說:「我在這個階段找到了自己,刺激創作欲,發現當一名演員,竟然可以這麼快樂!」1986年,李國修31歲,成立屏風表演班,這是人生第三個轉捩點,正式進入自我印證的階段。「如果我不走劇場之路,我可能繼承父業做鞋子,如果不做鞋子,我可能就做農夫。」
面臨生存危機 咬牙苦撐
屏風成立25年來,發生過10次危機,其中最大的危機是2001年的美國「911事件」。世界景氣重創,屏風也受到波及,劇碼「不思議的國」首演前1個月,台北的票房才賣出2成。
當時屏風共有26名專職員工,1個月管銷費用要200萬元,而「不思議的國」400萬元製作費用已經支出。當時財務經理評估,若是執意開演,要賠900萬元到1,500萬元,若取消演出只需要賠400萬元。
面對無情的打擊, 李國修整整哭了一個星期,最後召開記者會宣布停演「不思議的國」,接著又裁員16人。屏風總部附近一家泡沫紅茶店的老闆,在電視上看到李國修的記者會,當天晚上送來80杯泡沫紅茶,他對李國修說:「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你們絕對不要解散!」
使命:如果不做劇團,我會死!
在親友與粉絲的大力支持下,李國修決定用僅剩的5、6百萬元,咬牙苦撐半年,製作「徵婚啟事」。「那時我能省則省,例如訂報紙的小錢,我也要省。」半年之後,「徵婚啟事」開演前2週票房就賣光,屏風的生存壓力頓時紓解。
劇團的經營不易,成立屏風之後的第一個10年,李國修身兼編、導、演、老闆4職,工作繁瑣,巨大的壓力讓他陷入焦慮,面色蠟黃、常打哈欠,一天最高可以抽上4包菸。
他回憶:「當時我總覺得腦髓像壓了6塊磚頭,就算醒著也是昏迷,沒有一秒是清醒的,內心其實已經崩潰。」李國修的心力交瘁,王月看在眼裡心疼不已,曾經勸 他:「你放棄舞台劇,轉行當老師吧!」但李國修說:「如果不做劇團,我會死!」正是這一股使命感,以及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家訓,讓他堅持下去。
人生要「放」
現在的李國修已經56歲了,他悟出人生要「放」,包括「身體放鬆,工作放心,權力下放,生活放逐」。6年前,他終於戒掉27年的菸癮,體重一口氣暴增了17公斤,「現在我晚上回家睡覺,躺下去一分鐘就睡著了。」
原本認為不工作就會生病的他,現在會自己一人跑到澎湖玩,只用電話交代祕書說,「公事自己搞定。」另外,他一年平均去一次日本東京,只逛劇場及市場,趁旅遊時思考屏風的下一步。
屏風目前80%的收入來自票房的結餘款,剩下20%來自文建會等其他單位的補助款,李國修認為,劇場在台灣的商機十分龐大,「看戲前總要吃飯、逛街,每一 張票可以衍生出四倍的消費。」未來的人生,李國修的最大心願,是讓屏風的全職人員增加到200人,並蓋一座可以容納1,500人的專業劇院。
他說:「大樓的屏風招牌題字,我都已經準備好了。」距離圓夢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肯定的是,這位喜劇泰斗不會輕言放棄繼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李國修
出生:1955年
現職: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
學歷: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
經歷:與賴聲川、李立群成立「表演工作坊」(1984年)
成立「屏風表演班」(1986年)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指導教授、兼任副教授
李國修的辦公桌識人學
身為劇團的老闆及靈魂人物,李國修沒有個人的辦公室,而是與員工們一起比鄰而坐。寫劇本不是需要安靜的空間嗎?他說:「我是群居性動物,喜歡跟大家打成一 片。真正要思考時,會在我家裡的書房。」雖說沒有思考,但事實上,李國修看著各式各樣的辦公桌,也總會試著延伸出各種角色的性格想像。
一間辦公室,彷若看見人間百態。他先以自己的辦公桌為例。堆滿各式文件、物品,看上去有點凌亂,但他說:「其實是亂中有序啦!這種人通常是工作狂,責任感很重,常常要研判事情的輕重緩急,所以會陷入焦慮,會突然失蹤二天做沉澱。不過,不容易離開工作崗位。」
接著,他指著周邊的員工座位,貼滿了很多小卡片,他說:「這種人是浪漫自由型,很會營造氣氛,比其他人要更能預知節慶的到來。比較不會跟同事鉤心鬥角,人緣很好。
但若是公司的規定太多,限制了他的自由,他就會走人。」辦公桌很整潔、私人物品很少的人,又是如何?他說:「比較規律、朝九晚五,講究權力順序、計較時間,就是據理力爭、在乎得失,不是很好相處,通常工作做不久。」
- Sep 05 Thu 2013 20:37
李國修 R.I.P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